大二下学期我做了一个走到外面看看的决定,于是选择了台湾。当飞机跨过台湾海峡,缓缓降落在桃园国际机场的跑道上,我便踏上了台湾这片热土,开始了我为期半年的交换生活。
初到台湾,我对一切都充满好奇,刚下机场就有IFB国际处的同学们在那等候接机,从机场到学校的一路上都有IFB的同学们帮我们介绍台湾和静宜大学。当我们的车开进静宜大学,映入眼帘的是校门口指挥交通的志工,入口灌木修剪成的校盾,周围一排排粗大的榕树,校园内绿树成荫,一派南国风味。
静宜大学是由美籍修女Sister Marie Gratia Luking所创办的天主教大学,「静宜」二字便是取自她的中文名字「陆静宜」。而学校的英文翻译则称之为“Providence university”,也就是上帝眷顾之大学,因为是天主教大学,所以在学校里随处可见神父和修女在校园里经过。
刚来这些天,踏遍了校园里各个教学楼,任垣楼前的圆桌小广场,恶作剧之吻里的鹊桥,还有隐藏于校园最高处的森林方济楼,卖咖啡的主顾楼等。除了校园内的景色,还有每周只开三天的静宜夜市,北勢東小吃一条街的恶魔鸡排,阿婆寿司,五十岚。还有随处可见的娃娃机。
我选的科系是一个关于生态自然的科系——生态人文系。在这个科系,我遇到了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老师和同学。其中,教导主任柯志明老师对人与动物与自然的观点,还有他上课时对我们的引导,是让我们对自然进行哲学的思考,而不是强行灌输课本的理念。儒雅的学者是对他这样的老师最合适的评价。还有,任孟渊老师上课开展关于“人道养鸡”主题的小组讨论,课外带我们去参观台南和高雄的生态养殖场,教我们拍摄影像,制作自己小组的报告和纪录片。生态美学的林静秀老师,用她自己方式来给我们讲解对生态自然的理解,带着我们参观了台中花博会和台中歌剧院,这两次参访让我对台中有了更多的了解。还有中文系的简佩琪老师,带我们去台北成功大学观看敦煌展,让每位同学上台报告展示自己做的关于敦煌的PPT。简而言之,在这里上课不会是枯燥的讲解课程,每位老师都会把课堂交给同学们,让同学们自己参与和融入课堂。
甚至,期中、末的考试都不是常规的试卷,像《西方自然观念史》和《全球环境现况》等课程都是开放式的论述题,更多的是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课本(甚至没有课本)里的内容。而《敦煌学》,《生态社区概论》这样的课程更多是注重我们去制作课件,到台上来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研究,用答辩的方式来呈现这个学期你的成果。
最后,和我一起上课的同学,对我也非常照顾,每次课堂讨论都会去询问我的意见,在生态田里和他们一起清理杂草,种南瓜,去品尝他们做的咖啡,一起去台中花博会参加导览,开着机车载我去台中歌剧院看一场歌剧。非常,非常怀念和生态系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上课,一起学习的日子。